大约2个月前,我们发起了一个榜单,想把行业内我们认为最牛的公司调研一遍,看看它们的生存情况。
大约2个月前,我们发起了一个榜单,想把行业内我们认为最牛的公司调研一遍,看看它们的生存情况。
最后,我们调研了2000家公司,选出了200家上榜。从商业价值角度看,它们是最牛的:融资金额最大,估值最高,年收入最大... ...但若仅从赚钱角度看,它们的成绩则没那么耀眼。
我们调研了4个VC较为追捧的赛道:企业服务、新科技、新消费、新医疗,数值分别如下。
1、企业服务赛道:年度平均融资额4.4亿元,平均利润约1104万元。
2、新科技赛道:年度平均融资额5.2亿元,平均利润为476万元。
3、新消费赛道:年度平均融资额4.8亿元,平均利润为442万元。
4、新医疗赛道:年度平均融资额11.4亿元,平均利润为1379万元。
大家可以看到,绝大多数独角兽的利润值在500-1500万。但其实,企服与新医疗赛道享受了疫情红利,若把这层偶然因素扣除,多数公司的平均利润约为500万。
500万这个数值,对于这些耀眼的公司来说,确实太平凡了。
有多平凡?年初,有位创业朋友说,他家阿姨透露的一个数字:她有位90后客户,在抖音任经理,年薪大约70-80W。但他已经决意跳槽去阿里,后者给出的年薪为100W-120W。
如果只从赚钱角度看,这些老板带着成百上千的员工,辛辛苦苦干一整年,最后全公司的利润,只是4-5位大厂经理的年薪。更关键的是,这背后担负的风险,可能是公司的倒闭,是家庭的破产。
所以创业是苦的,是一个至少10年周期的大工程。短周期来看,风险与收益永远难以成正比。尤其是2020年这届,恐怕是双创浪潮以来最不赚钱的一届。
当然,这并不影响它们成为2020年最值钱的公司。
疫情浩劫下的3类重启
2020年,对于所有创业者来说,都历经了一次重启。不管是哪一次重启,失败率都极其高。企业的最大“重启”莫过于3个:
1、客户群体变了,你需要在极短地时间内找到新客户。
2、客户需求变了,你需要在极短地时间内找到新需求。
3、解决方案变了,你需要在极短地时间内推出新解决方案(新产品/新服务)。
这是3个急转弯,但凡出现差池都会遭遇翻车。而去年疫情爆发后,这最大的3个急转弯都发生了,这就会导致2种可能。
1、你没意识到这种改变,被市场抛弃。
2、你作出了改变,但不够及时,错过最佳时机,或是未等到改变完成,公司资金链断裂。
“没意识需要重启”的企业是本来就该死的。创业者的核心能力之一是“迭代能力”。
疫情爆发后,我们的客户其实并没有消失,只是从A群体变成了B群体;或者客户群体也没有变,只是从A需求变成了B需求。我们只需要顺应这2个变化,推出相应的产品/服务,便能生存下来。
疫情一定会对某些企业产生负面影响,但也一定会对某些企业产生正面影响。如果你把客户靶心瞄准那些受负面影响的公司,那么你会和他们一起死。但你瞄准的若是那些受正面影响的公司,那么你有可能顺流而下。
我们企业的命运结局,取决于我们和哪支队伍同行。
2020年,每位创业者都将经历1次换靶心行动:客户靶心、需求靶心、产品靶心。
春节前夕,我访谈了2家企业:智齿科技与薪宝科技。
智齿科技的核心产品之一是智能客服(客服机器人等)。疫情爆发后,他们起初也非常焦虑,担心年底收入腰斩。但有个词叫“此消彼长”,疫情摧毁了一些企业,也催生了一些企业,比如在线教育公司。他们发现:在线教育公司却业务增长奇快。
他们立刻做出改变,把客户靶心聚焦为在线教育,同时做出一套新解决方案。最终,他们2020年业绩增长了70%。而背后的核心措施之一,则是押注了在线教育等新型赛道。
薪宝科技的做法也是类似,其核心产品之一发佣报税系统(佣金管理发放、报税、开票)。疫情波及了原有客户,也催生了一些风口赛道,比如直播带货。
通过数据监测,他们发现该赛道的增长迅速:大量的主播需要佣金结算。最终,他们也找到了新客户,完成了逆袭。
2020年这场浩劫最公平之处在于:每位创业者来说,都遭遇了1次重启。如果你死守原有赛道,那么你该死。如果你做了重启,那么你很值钱。
因此相较于往年,2020年活下来的这届创业者最为值钱,他们对客户需求的观察力最敏锐。
失败率85%的组织重启
当然,即便我们意识到了“需要重启”,哪怕做出了正确的决策,也不一定意味着我们100%能活——因为我们重启的有可能不够快。“不够快”的代价,有可能是资金链断裂,或是错过了市场最佳切入时机,在红海中被淘汰。
而“重启太慢”的原因有2个:一个是少数人重启太慢,另一个是组织重启太慢。
第一个原因考验的是创始团队的个人能力。一般来讲,只要遵循常规的做法,优秀的创业者都能迈过这道关:评估疫情对市场的影响,客户群体是否发生变化,需求是否发生变化,解决方案是否发生变化......
导致“重启太慢”更为关键的因素是第二个:组织。
创业者是孤独的,所做的绝大多数事是“非共识”的。要把“少数人的正确”变成“多数人的正确”,失败率很高。
我听说过一个故事,前赶集网CEO杨浩涌曾遭遇过一个“重启”:做二手车。决策之初遭到了众多高管的反对,谁也说不服谁。最终几个人花了100多万集体去上了德鲁克的课程,最终才达成共识,进军二手车。
这样的“重启故事”,相信在很多创业公司发生。
“组织重启”的失败率有多高?大约2017年,我体验了一个《变革》的课程,得到一个数字:企业变革(变化/重启)的失败率高达85%。即便是你的方向正确、方法正确,公司失败率也这么高。当然,方向方法错误时,失败率可能是100%。
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模拟实验:在重启之初,船上有8-10个人。然后逐渐采取新措施,比如宣布新目标、开战略共识会、制定KPI等,每一个步骤都会有人下船。每次下船的原因大约分为3种:
1、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:此时需要解释原因。
2、不喜欢这样做:此时需要弥补利益。
3、不信任你(这个人):此时只能散伙。
我们当时几个小组采取了10-15个步骤后,船上只剩下1个人。而在现实中,这个人常常是团队负责人或者老板——这便意味着“重启”失败。
如图,船上有10名队友,在1-24次行动中,每一次都会有队友下船。
组织重启是个复杂问题,很难有一套标准解决方案。但在这里,我想引用薪宝科技创始人刘树兵的方法论:“重启”发生时,听老大的。简单粗暴,适用广泛。
同时,组织重启的难度也非常之大,而2020活下来的这届创业者成功地跨过了这场浩劫:它们最值钱——因为它们的组织进化能力最强。
结语
2020年成长起来的这届创业者值得赞美。
它们大多诞生于双创浪潮前后,2016年穿越资本小寒冬,18年穿越资本大寒冬,2019年形势约等于18年,2020年穿越比非典严峻100倍的疫情浩劫,而后坚挺地活在2021年的大年初一。
尽管由于市场原因,我们这届创业者最不赚钱,但我由衷地认为:我们这届创业者最为值钱。各位VC,你身边若也有这样的创业者,请闭着眼睛投资吧。
创业者从不计较短周期的利益得失。我道有一句名言:创业并非99%失败,只要自己不放弃,100%终能成功。
1次创业成功至少需要10年,不管怎样,2020只是我们的十分之一。每年初一,我们都要给自己重新出发的勇气,对自己说一句:新年快乐,2021重新出发。